close

文章來源:http://nteswjq.blog.163.com/blog/static/1269981201343162816772/

 

tesla

2013-05-31 06:28:16|  分類: 默認分類|字號 訂閱

 

 

 

 

 

在雪球上看到的,轉在這裡。雖然不完全同意裡面的有些觀點,但這篇東西對tesla的現狀描寫算是比較完整的了。


本人禮拜三去試駕了model S, performance版的,起步百公里是4.2秒。整體感覺非常好,甚至覺得比我現在開的奔馳s65(AMG)的感覺還好。估計以後開奔馳會慢慢有拿著vertu手機的感覺的。好在我八月底以前就能開上tesla了。


(下面的紅字是我加的,和原作者無關)


===========================================================================================


 


【證券市場週刊】(本刊特約作者 梁准)一個史詩般的英雄人物,一種革命性的創新品種,蘋果公司(NASDAQ:AAPL)的傳奇,完美地在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 Motors,NASDAQ: TSLA)身上再現。

蘋果公司顛覆了音樂與手機行業,特斯拉則顛覆了汽車行業。特斯拉是汽車界的蘋果,其生產的Model S電動車整車只有兩個操控按鈕,起步百公里達到5.8秒。2013年一季度,Model S力壓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車,奪得北美豪車(7萬美元以上)銷量冠軍。

特斯拉又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公司,它為客戶提供免費的充電服務,甚至還為拋錨的客戶提供免費的代用車。更確切地說,特斯拉是一個科技公司。

此外,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穆斯克(Elon Musk)與蘋果公司的喬布斯(Steven Paul Jobs)一樣,充滿個人魅力,為公司贏得了眾多宗教信徒般的支持者。

理想主義的領袖與完美主義的產品締造了特斯拉,在美國電動車公司紛紛倒閉或陷入困境之時,特斯拉卻演繹了股價神話。

5月8日,特斯拉公佈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司一季度營收達到5.62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1.92億美元;淨利潤為1120萬美元,首次實現季度盈利,上年同期淨虧損為900萬美元。(實際上是靠一次性收入實現了盈利,但目前的銷量確實已經在盈虧平衡點上了)

此後,特斯拉股價在一週之內飆升40%,市值一度超過100億美元,將老牌汽車公司菲亞特、三菱甩在身後。而在過去的一年,特斯拉股價漲幅已近200%。

革命性的Model S

特斯拉2003年成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羅阿爾托,位於舉世聞名的硅谷所在地,這裡是世界上聰明人最多的聚集地,同時也是這個星球上人力成本最高的地方,通常是互聯網和高科技企業扎堆的位置,但將一家汽車企業放在硅谷卻顯得有些另類。

公司以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師兼極客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這個公司從誕生之日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和公司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穆斯克。

有人將穆斯克與蘋果公司創始人/已過世的喬布斯相提並論,事實上,兩人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著名非營利性組織TED主席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總結穆斯克的成功要素就是:他擁有自成一格的設計、科技與商業結合的思考體系,並無比自信,願意承擔令人認為瘋狂的風險。

與喬布斯一樣,穆斯克也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天才。他於1971年生於南非,12歲就賣掉了寫出的一個電腦遊戲,17歲獨身一人來到北美。在斯坦福上學期間,穆斯克考慮了三個最想涉足的領域,這三個領域在他看來都是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領域,分別是:互聯網、清潔能源和太空。

1995年,穆斯克和弟弟創立了Zip2,1999年以3.07億美元現金和3400萬美元股票期權賣給了康柏。隨即,穆斯克又創立了貝寶(Paypal),在2002年以15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了eBay。緊接著,穆斯克在2002年創立了SpaceX並在2003年作為共同創始人加入了特斯拉,後又發起了一家名為SolarCity模式獨特的太陽能企業。(這麼有錢的傢伙居然會在做tesla的過程當中到了付不起房租的地步)

穆斯克改善人類交通的願望一定很強烈,因為SpaceX和特斯拉這兩家公司的業務都有一個共同點交通工具,SpaceX的獵鷹9火箭是目前運載能力最強和成本最低的商業火箭,龍飛船是唯一具有和國際空間站對接能力的私人飛船,這一系列看似毫不相關讓人眼花繚亂的成就堪稱傲視同儕,也因此被譽為現實中的鋼鐵俠。

按照穆斯克的設想,有一天人們可以自由駕駛對環境沒有破壞的汽車並使用無處不在免費的太陽補充能量,這也成為了特斯拉的企業願景向主流的消費人群普及電動車,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

迭代生產更經濟實用的電動車型,先從高端車入手,然後再進入大眾市場,並通過自己的展示廳和網站賣掉它們;(從高端入手真是厲害)

將自己在電動車動力總成方面的專利和經驗賣給其他的汽車製造商,從而讓其他汽車製造商能夠更快地推出電動車型;

作為催化劑和其他汽車製造商積極的榜樣,表明電動車能滿足高性能、更經濟的消費需求。

歷經5年的發展後,特斯拉於2008年正式推出了第一款跑車車型Roadster,該車型由特斯拉設計、蓮花公司(Lotus Cars)生產。Roadster初步顯露了特斯拉獨特的氣質,在Roadster推出之前,電動汽車大都長相笨拙,性能較傳統汽車遜色,而Roadster則讓人眼前一亮:這款電動車外形酷炫儼然超級跑車,百公里加速時間只要3.7秒,單次充電能夠行駛320公里。後因合同到期,Roadster現已停產,共售出約2400輛。

特斯拉的第二款車是現在在售的唯一車型Model S,Model S定位於5萬美元以上的豪華車市場。公司計劃在2014年下半年量產採用和Mode S同一平台的SUV車型Model X。另外還有一款規劃中的普及車型Gen III,穆斯克透露會在2016年的某個時間推出。

大多數汽車公司因為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基本上都將電動車設計為日間通勤用途,儘管經過研究80%以上的日行車里程不會超過100公里,但顯然用戶是不太買賬的,大部分這些車型的銷量數據都是乏善可陳的。(model s可以達到400公里)

特斯拉的思想是以「硅谷模式」而非「底特律模式」來製造汽車,其電動汽車定位於高端市場,整合眾多IT及汽車製造技術,以新銳的設計理念引領潮流。特斯拉Model S的各項技術數據都大幅領先其他電動車型,比之同級別的內燃車也是不遑多讓。

所以,Model S的競爭對手其實並不是其他的電動車而是同價位的豪華車型,銷量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截至2013年5月份,Model S出貨量超過10000輛,在手訂單超過10000輛。2013年一季度,Model S超過寶馬7系、奔馳S級、奧迪A8和雷克薩斯LS系列位居北美7萬美元以上的豪車市場銷量第一。(隨著知道tesla的人的增多,這個數字還會發生顯著變化)

從用戶的反饋來看,Model S的駕乘體驗是驚人的:沒有了反人性的換擋設置,起步時就可以提供峰值扭矩,加速的動力源源不斷,百公里加速表現超越運動型跑車寶馬M5和奔馳E63 AMG;甚至連發動按鈕都不需要,打開車門坐好踩下加速踏板就可以直接行駛;剎車變成了一個真正在緊急情況下才需要觸發的機制,完善的制動能量回收系統會在鬆開加速踏板時強制減速,駕駛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完全不需要換腳去踩另外一個東西;靜如耳語的行駛過程、反應靈敏的大觸摸中控屏、和互聯網永遠隨時連接的谷歌地圖導航、能語音控制播放任意歌曲音樂的點播系統,增添了更多的駕乘樂趣;由於不需要傳動裝置,車輛地板完全是平整的,這樣即使是後排3人中間位也可以坐的非常舒服;由於沒有發動機,甚至多了一個前備箱供儲物;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App遠程掌握車的位置、觀察充電狀態、提前打開車上的空調等;另外一些新特性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更新車內操作系統軟件來獲得。(簡單講就是:tesla的體驗遠超同價位汽油車)

Model S所有這些人性化的用戶體驗讓Mode S的車主在將車子送修或者保養時如坐針氈,以至於完全沒有辦法重新適應駕駛內燃車,總覺得又吵又臭,反應遲鈍,甚至很多時候會忘記車子還要熄火。

著名的《汽車潮流》雜誌(Motor Trend)11位編輯史無前例的一致投票將2013年度汽車獎頒給Model S,在這個獎項65年的歷史上第一次給內燃車以外的汽車頒獎,正如他們的評語:「Model S不僅僅是一輛偉大的電動車,它本身就是一台偉大的汽車。」(非常同意!)

美國權威的汽車評論雜誌《消費者報告》在經過長期測評之後也給了Model S歷史最高分99分,滿分100分,評語是「幾乎完美的汽車」。


(開過以後發現這話是真的)

為了完成公司的願景,特斯拉還有一個Supercharger網絡計劃,Supercharger網絡由特斯拉和穆斯克的另一家公司SolarCity合作,使用太陽能為Supercharger供電,Supercharger現在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將Model S充滿,後續還有進一步提高充電速度的計劃。最令消費者動心的是,這一切都是永久免費的,這意味著特斯拉的車主可以在不遠的將來不用花一分錢自由地進行全美旅行。

顛覆傳統營銷

大多數人關注的是特斯拉對汽車的創新,事實上,特斯拉的銷售策略也顛覆了傳統汽車銷售模式完全不通過任何汽車經銷商,所有的車都只通過自己的門店和網站直銷(有人聲稱可以代理銷售的話一定是騙局)。(等於降低了10%成本)

穆斯克請來前蘋果公司銷售主管喬治‧布蘭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以蘋果零售店的形式將特斯拉的銷售門店開到了人流繁華的鬧市和商場,並且銷售人員沒有一分錢的提成獎勵。「我不想推銷任何一台特斯拉,」喬治說,「我希望人們買了特斯拉是因為車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如果他們走進特斯拉商店,感受到我們造車的誠意,想著有一天會擁有一台我們的汽車,那才是我想讓商店工作的方式。」

在商場和其他高流量的購物場所通過令人瞠目的產品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經過進一步的介紹和試駕,讓人們愛上這車,這就是特斯拉的營銷戰略的核心。這和傳統車商陳列的擁擠不堪的4S店,滔滔不絕充滿強烈賣車慾望的銷售員形成鮮明對比。

截至2013年4月,特斯拉的全球門店數量超過30家,年末有望達到50家,在中國北京的第一家專賣店也將於5月中旬在芳草地中心開張。

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經過幾十年的遊說,在一些州制定了旨在保護自身利益的法律,這些法律和特斯拉的直銷政策發生了衝突,特斯拉一方面在法律發生衝突的州和汽車經銷商訴諸法庭;一方面在美國聯邦層面尋求立法一勞永逸的擁有直接向客戶出售汽車的權利。

目前,特斯拉在紐約州已經取得勝利,在得克薩斯州經過幾輪聽證會後尚未分出勝負。穆斯克表示:「如果特許經銷商真的相信他們自己說的話,認為他們是銷售汽車的最好渠道,那麼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不應該害怕競爭。」

穆斯克在4月初新推出的融資租賃計劃中體現了對公司成功堅定不移的信念:三年後Model S的車主可以將車以不低於奔馳S級折扣價值的比例(通常是45%)售回給特斯拉,穆斯克以個人全部身家對回購做了無限責任擔保(在最新的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穆斯克身家28億美元)。(充分體現Musk的理想主義精神,其實如果哪天tesla失約的話,Musk大概又要找錢付房租了)

此外,特斯拉還向戴姆勒提供A系、B系和Smart電動車型的動力總成,豐田也將RAV4 EV的動力總成交給特斯拉,這部分收入在Model S量產前佔了特斯拉營收的一半。

特斯拉的估值(以下「估值」部分我不太認同,但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還是留下來吧,而且裡面也有不少有道理的東西)

2010年6月29日,特斯拉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募集了2.26億美元,成為了1956年以來福特公司之後上市的唯一一家美國汽車製造企業。其主要股東群星雲集,機構投資者包括戴姆勒汽車、豐田汽車、松下電器和阿布扎比投資機構等,個人投資者有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eBay前總裁傑夫‧斯科爾(Jeff Skoll)、凱悅酒店集團繼承人尼克‧普瑞茲克(Nick Pritzker)等。

現有使用內燃機的汽車工業在經過百年左右的發展後,技術高度成熟,大眾也對內燃車的使用習以為常,已經成為一個超過兩萬億美元市值的龐然大物,甚至利益還和規模在其之上的石油工業掛鉤,任何撼動其利益的行為都絕非易事。特斯拉的故事聽起來的確是一個卓越的戰略計劃,執行層面上目前看起來也非常完美,但是能在多大程度上顛覆原有的格局還是一個未知數。

特斯拉擁有的優勢很多,比如已經推出了一個備受關注和好評的Model S車型、有穆斯克這樣公認的傑出領導者、野心勃勃的Supercharger網絡計劃等等,但是缺點也同樣明顯,諸如財務方面相當薄弱、充電基礎設施的匱乏、電池材料進步的艱難和不可預期性等。

因此,多方和空方都不難找到強有力武器向對方開火,在201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特斯拉股票的實際流通股份被做空比例高達50%,排在納斯達克前三位,但隨著特斯拉一季報的正式宣佈盈利,這次交火似乎短時間內已經分出了勝負以空頭的潰不成軍結束,在短短的一個月內特斯拉的股價漲幅高達90%。

但一季報公佈後,分析師對特斯拉的觀點也出現了巨大的分歧,給予的目標價位從37元到307元不等。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認為,特斯拉股票當前的變化並不是受到基本面的推動,而是重大的技術問題(賣空股份過高,借貸流動性有限,借貸成本增加)導致的;摩根士丹利的汽車分析師亞當‧喬納斯則要樂觀的多,他認為Model S時尚且性能強大,公司執行力驚人,將會成長為美國第四大汽車公司,目前關於特斯拉的討論主題已經從質疑其生存能力轉變為衡量這家公司的成功和可持續競爭優勢,換句話說,市場已經得出結論,特斯拉是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他認為,在極端樂觀的情況下公司可以達到307美元的價位。(307說的是什麼時候?用10年的眼光看恐怕會有很不同的結論)

特斯拉的最大機構持有者是富達投資(FMR LLC),持股比例14.9%,並且富達旗下眾多基金(不低於5只)也對特斯拉非常看好。

多空當然不可能都對,特斯拉未來的路徑只有一個,但在未來沒有成為現在之前,如此尖銳的多空分歧說明足以估值面對的是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即使是做空者也無法否認特斯拉確有成長為主流汽車製造商的潛力,做多者也沒辦法消除特斯拉碰到安全問題破產的可能性。因此,對於特斯拉這種未來5到10年可以是碰到黑天鵝破產或是翻上幾百倍的公司,我們嘗試使用情景估值法對其估值。

情景一:只是曇花一現

特斯拉歷史上的確遭遇過幾次危機,最大的那次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因為研發成本過高,公司瀕臨破產,穆斯克將自己最後的300萬美元放到公司,還勸說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投資,最後彈盡糧絕甚至需要借錢來付房租,幸虧戴姆勒和豐田及時給了特斯拉足夠的訂單,起死回生。在2012年的時候特斯拉的財務狀況也很糟糕,不得不在10月份進行了一次增發來緩解財務困境。

由於汽車工業的盈利高度依賴規模化,因此在Model S量產之前財務狀況可以看出是相當的不穩定,一直在趨於惡化。如果單純看財務報表來投資的投資者看到特斯拉的股價如此堅挺肯定認為做空的機會來了,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特斯拉被做空的比例之高。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在去2012年四季度Model S量產之後隨著銷售收入的迅速上升,公司終於獲得了正向的現金流。

2013年一季報,特斯拉宣佈盈利1120萬美元,雖然有人詬病其中包含部分一次性收益,但實際上這正是因為穆斯克要提前一半時間償還美國能源部的4.65億美元貸款的結果,彰顯的是公司對後續發展的強大信心,同時公司也將2014年的需求展望提高了50%,至30000輛。種種跡象表明之後發展單純的財務風險似乎並不是很大了,那麼要考慮的主要風險包括:

燃油經濟性是影響電動車購買決策的重要部分,如果石油暴跌回30美元/桶,或會導致電動車需求迅速枯竭;(這條對model S幾乎不會有影響,因為Model S本身就是一輛偉大的車,而且就算油價到$30/一桶時,在美國依然不會比充電便宜,而且那時的電價也會大幅下調的)


由於特斯拉設計或者生產上出現重大安全缺陷導致惡性事故,不得不進行昂貴的召回,最後財務上被拖垮(事實上在僅有的幾次惡性事故中,特斯拉的表現也非常出色,最大可能的保障了人員的安全,無一例著火);穆斯克不幸身故(200萬分之一/每飛一次?)

以上的極端風險出現後,可能出現的最壞後果是公司破產,考慮到公司還擁有一定的固定資產、可觀的知識產權,債務也並非很多,可以假設作為先行者倒下後等待被其他汽車公司收購,一如當年掌上智能的先驅Palm。這裡推算特斯拉的併購價值為公司Model S研發成本的一半,也就是5億美元。雖然上面的幾種風險情況都是小概率事件,為保守考慮我們還是設置這種情景出現的可能性不低於10.5%(還有小數點哈,有趣)

情景二:小眾利基市場玩家

特斯拉常被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迄今為止推出的兩款車型價格都很昂貴,被奚落為富人的玩具,如保時捷和法拉利。

這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目前特斯拉的銷量建立在一些技術愛好者、環境保護者和政府補貼的基礎上,未來由於電池技術的進展可能遠不如預期,量產經濟車型Gen III遲遲不能到來。

在可見的將來,特斯拉仍然停留在豪華車生產商的定位上,依賴Model S和Model X兩款車打天下,建立品牌和口碑的過程異常緩慢(還沒見tesla打一分錢廣告,就已經異常緩慢地讓很多該知道的人知道了)

考慮到美國停車方便,充電設施也是相對便利,高端電動車作為第二或者第三輛車還是存在一定細分市場的。不出現大的戰略和產品失誤的話,公司有望在這一領域立足。基於2013年20000輛的年復合銷量25%增長,推算2020年的銷量約為90000輛,按照單價8萬美元,15%淨利率(穆斯克承諾過不含補貼25%的毛利)計算當年盈利為10.8億美元。


(個人認為在頭幾年的量主要受制於生產能力,成長比例應該會比25%高不少)




也就是說,特斯拉在2020年仍然是一個市值100億美元左右的公司,和目前的估值相差無幾。這種符合大多數空方想像的情景,姑且認為可能性也是非常大超過50%。

情景三:成為主流汽車製造商

如果一切順利,2016年特斯拉如期推出Gen III,按照穆斯克的承諾:30000美元左右的售價、320公里以上續航、相對燃油成本日常使用經濟性保持1倍以上的優勢,那麼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將是一款非常暢銷的電動車型號,至2020年聯合高端車型取得60萬輛左右的年銷量並非痴人說夢(60萬輛是全球前十大暢銷車型的最低數),從而躋身主流汽車製造商之列。特斯拉在規模生產之後,更長遠的未來肯定會推出更多車系,非常有希望比肩現在奔馳、寶馬的地位,長期達到百萬輛以上的規模。




公司最新發佈的董事會提案中對穆斯克有一項專門的期權計劃:以2012年8月1日為基點,穆斯克需要在10年內讓公司的市值成長10倍。也就是說在2022年到達432億美元的市值,並且完成包括Gen III量產在內的10個重要里程碑才可以獲得佔公司股份比例5%的期權獎勵,這無疑顯示了穆斯克對公司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可以參考的是,截至2013年4月,福特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市值分別約為530億美元和400億美元。

相比保守一些按照60萬輛,均價4萬美元,淨利率15%計算(特斯拉規模化後完全可以保持這樣的淨利水平),淨利潤為36億美元,市值可達360億美元。對於這種和公司規劃一致來發展的情況不能太樂觀,只給予35%的可能性。

情景四:顛覆汽車世界


(去開一下tesla吧,其實已經顛覆了!每一輛tesla的model S都會是一個極好的廣告,讓周邊的朋友產生強烈的購買慾望)

有太多的文章將穆斯克和喬布斯相提並論,並將Model S比作當年iPhone,作這樣的比較的確有譁眾取寵的嫌疑,但最反對的人也無法否認這確實源於那兩者之間奇妙的共通之處:同樣是偉大的領導者,同樣是革命性的產品,為什麼不能同樣的改變世界?

個人電腦進入普及用了差不多20年,互聯網10年,而智能手機僅僅花了5年不到,這裡給特斯拉的電動車7年時間。保守估計500萬輛的規模,同樣均價4萬美元,同樣的淨利率15%,淨利潤可達300億美元,市值4500億美元,這種理想狀態我們把它作為小概率事件看待,可能性僅為1.5%。(從現在往後數10年到15年,tesla賣500萬台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可能性為66.88%tesla - 段永平 - 段永平的博客

綜上,簡單計算各種情形下特斯拉股價的數學期望可得合理價為113.69美元。(10年後可能會發現小數點點錯地方了tesla - 段永平 - 段永平的博客


=========================================================================================================


 

小結一下自己對tesla的看法,看法而已,不構成投資建議。
昨天接到一個LA的朋友的問候電話,期間說到tesla。他說,就是那家賣電動車的啊,怎麼會突然漲了那麼多呢?我問他,你腦子裡

的電動車是什麼樣子的?是golf球車還是那種電動單車?然後我描述了一下我的試駕感受,聽完他很吃驚。

我說你去試駕一下吧,開過大概就明白了。

沒開過Model S的最好去找機會試一下,不然就別簡單地唯我獨醒式地自以為這是個泡沫。

 

1.Model S是一輛偉大的汽車,而不僅僅是輛電動車。

  試駕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其無極加速的那種感覺,比我現在開的奔馳s65(AMG)的感覺還要好。

  其次是那塊大面板帶來的感受,再就是這個車真的能裝好多東西哈。

見過幾個已經買了Model S的用戶,談起這個車的時候都是兩眼放光的樣子。

(順便補充一下,我同時還開了一下leaf,覺得其實也不錯,但不是一回事!)

 

2.下面這幾句是以前說的,copy過來:

tesla電池不是自己的,這讓他總是可以用最適合的電池,但電池的用法是他自己的,這個解決了以前人們沒能解決的很多問題;
tesla的銷售主要是在網上,這會讓他省出很多利潤;
tesla的型號會非常少,很有點iphone的味道;(其實tesla最像蘋果的地方是體驗店的工作人員沒有銷售任務,但感覺裡面的人不如蘋果店裡的人那麼有熱情)
tesla的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產品的可靠性會更好),而且是硅谷的新企業,沒有老的汽車公司的勞工問題;
tesla只有電動車,以後想開電動車的很多人會覺得這個牌子比BMW或奔馳都酷,哪怕大家都是電動車,這也會讓tesla的價錢賣得更好一點點,這一點點在銷量數以百萬記的時候的威力是巨大的。
簡而言之,tesla非常值得關注,看起來非常像多年前的蘋果(這裡說像蘋果指得是其產品注重消費者體驗的文化),但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找到像Tim Cook這樣的人幫忙(這個對後期上量和控制成本以及庫存非常重要。不過,從商業模式上看,tesla車款不會太多,庫存控制難度不大)

雪球上有很多tesla技術細節的討論,這裡就不多說了。

 

3.tesla是個好的投資目標嗎?


首先,要排除所有其他因素,包括是不是熱股是不是最近漲了很多,甚至包括巴菲特說過啥等等,


平常心地看看是否能夠理解tesla的商業模式,看看是否能夠理解這家公司未來到底能賺多少錢。


只有看明白了這點,才能決定是不是要投資,不然買的是啥?


 


好吧,假設我們是外星人,剛剛登陸地球並打算在地球上開始我們的生活,包括投資。


 


第二,我不喜歡用「估值」這個說法,因為「估值」總是給我一種猜猜別人會付多少錢買我手裡股票的感覺。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盡自己所能去理解自己感興趣的生意,看看這個生意未來能賺多少錢,然後理性地去想自己的本金還有沒有回報


更好的地方可以去(機會成本)。


如果找到的投資目標就是我能找到的最好回報的目標的話(這裡包括風險的考量),那投資就可以開始了。


 


第三,我不相信任何人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一位數來看一家公司的未來,所以只能模糊地毛估估一下。


 


4.在我眼裡tesla未來會是個啥樣子?


幾年前去tesla看到roadster的時候,當時的直覺是這個東西大概沒啥市場,只是個跑車玩具而已。


看到Model S時,只是覺得,哇,這車看起來蠻漂亮的。


但當看到很多人試駕後的感受時,覺得,哇,是不是該關注一下了?


自己試駕後的強烈感覺是:汽車世界終於要被顛覆了!


這個顛覆的過程也許會很長,也許是10年、15年、甚至20年(一般而言,一輛汽油車的壽命大概是10多年,最長的也許可以到20),


但這一天確實已經在能看得見的視野範圍裡了。


 


a. Model S+Model X會賣到多少台?


目前Model S其實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估計若干年內也不太會有),其銷量完全取決於生產能力和訂單數量。


看上去tesla在融資成功以及已經正現金流的狀況下,產量每年翻一番是絕對不應該有問題的。


所以可以認為大概在3-5年裡這兩款車的銷量就應該在20-30萬了。


現在全球豪車的銷量大概在每年300多萬輛(?),目前的感覺Model S+Model X佔到其中10%或以上似乎不是問題。


如果這兩款車的銷量能達到20萬以上,tesla就可以有20億美金上下的盈利了(其實能有10億的利潤就不錯了)。


以目前的市值買20億美金的年利潤應該算是不貴吧?


b. Model C(也許叫Gen III或別的什麼名字)出來後會怎麼樣?


Musk說要推一款$30000到40000,續航能力在300公里以上的車。當他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們的研發大部分應該已經完成了,


但估計產品推出大概還要3-5年。這個車出來的時候,顛覆的時刻就真正到來了,很難想像這個車的銷量不是百萬級的。


c. Model N 以及未來,


現在是2025年,Tesla已經是美國第二大汽車廠,全球年產銷量600萬台,年淨利潤達到150億美金。


這個想法過分不?


以上是我對tesla的大概想法,有許多想像和假設的東西,完全取決於自己對企業的理解但同時受限於自己對汽車行業的不夠瞭解。


隨著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加深以及對tesla的瞭解的增加,以後隨時來這裡upgrade一下。


5.投不投以及什麼價?


如果對以上我的想像和假設部分有任何疑問的話,就不應該有投不投的問題,不然就是投機了。


Tesla現在的市值看上去大概在110億美金,加上員工option以及可轉換債會增加的股份,實際市值大概在140億左右。

如果你有140億的閒錢,你願意買下Tesla嗎?


備註:順便透露一點自己在Tesla投資上的狀態:目前是高度關注但只先投了1%左右,也就是說還處在等待機會的狀態。


等待的東西主要有:1.對自己想像和假設的東西的進一步確認;2.更好的價位?3.資金的機會成本考量。


這一塊以後就不再upgrade了。


博友有啥技術問題請自己去查哈。


 


2013.5.31

 

段永平的美國路

         李岷/邊傑

    美國投資界叫他「Mr.Duan」,他自稱是一個「獨立投資者」。除了在家辦公,他在美國沒有專門的辦公室,他也早已習慣了不穿西裝不打領帶的生活。這是那個曾經叱咤中國商界的「標王」段永平嗎?

    四年前,段永平移居美國,從經營步步高的軌道上脫身而出、令企業平穩過渡、接著又在投資與慈善領域裡初試身手,這一系列嘗試卻讓他把大多數中國「同行」拋在了後面,也在點滴重塑著中國新移民在美國主流社會的形象。

─────────────────────────────────────────────────────────────────

巴菲特午餐約會段永平段永平、丁磊與學生座談

    脫軌者

    這是美國加州1月份尋常的天氣:一面是遍地的乾枯落葉,一面那些終年常青的植物依然頂著滿樹濃郁的綠,金黃的陽光不加吝惜地鋪灑下來,空氣清澈、略帶寒冽。

    這是硅谷地區一處尋常的公司所在:像中國普通的高科技園區一樣,一幢幢平房或小樓掩映在一道道矮草叢後面,樓房外標示著每家公司的Logo,OPPO——那四個圓溜溜的字母——是其中之一。

    他也很尋常,在這裡,身材不高、略微發福的他是一個在加州四處可見的尋常中國人。段永平,戴著一副頗具氣勢的大墨鏡,驅車趕到OPPO公司,匆匆推門而入,在OPPO公司一間大概只有十平方米的、略顯簡陋與雜亂的辦公室裡,接受了《中國企業家》專訪 (關於地點,段最初的建議很美國化——「找家星巴克」)。

    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以前,段永平即憑著打造出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知名品牌、拍下央視「標王」等經歷而早早名揚中國商界。而現在的他,也不過45歲,似乎正值一個企業家黃金年代的開端。

    但「江湖」已遠。段目前最主要的社會身份是在美做一個「獨立投資者」。他說,這個小辦公間是他為了接受採訪臨時「借來」的,穿這麼一身也是為了特意配合攝影。說著,他不太自在地擰著領帶結扭了扭脖子。作為「獨立投資者」,目前除了在家辦公,他在外沒有專門的辦公室,他也早習慣了不穿西裝不繫領帶的生活。

    也許在廣東東莞,步步高電子有限公司還為他保留著董事長辦公室,但即便如此,那更像是已被段永平擱在身後、擱在大洋彼岸的一個符號與象徵:畢竟,這裡與那裡,隔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畢竟,段稱他現在只是每年回去兩三趟開開董事會,偶爾打打電話,已經完全脫離了他一手創立的步步高的日常運營。

    同樣,他也不插手OPPO的經營。在段永平的解釋裡,OPPO是個和步步高截然兩分、獨立註冊的兩家公司、兩個品牌,卻也不能說它們完全沒有關係,兩家公司在股東關係與中國市場的營銷上,是高度重合的。

    在美國,段永平是少數中國新移民的一員:他們正當盛年,是中國上個世紀90年代後大搞市場經濟後新興的、成功的弄潮兒。他們既全然擺脫了遙遠歷史裡那些從落後貧窮中國遠渡來美的、不通英文的老移民形象,也不是在美求學後就勢留下、白手起家的學生一族。和他們同時進入美國的,還有他們從前在中國創造並擁有的大筆財富。他們受過的良好教育、更重要的是不安分的企業家精神、既往的商業經驗 (儘管也許放在這個資本主義巔峰國度來看是有限的、中國本土化的),有可能使他們既有的財富在美國繼續增值。而比在美國賺錢更進一步的是,他們還逐漸加入到美國的慈善大軍裡,散財之道,漸趨自如。要知道,做多大規模的慈善、做什麼樣的慈善,也許是作為一個富人在美國是否最終主流化、能否得到普遍尊敬的重要標誌。

    美國媒體上曾有觀點認為,印度移民作為一個群體在美國達到的成就、擁有的影響、主流化程度是亞洲移民中的典範,中國在美移民歷史雖長、數量雖眾,長期以來卻新意欠奉。那麼,在最近二三十年發生巨大變化的中國,向世界各地輸出的「移居人口」——他們的形象、在當地的影響,會不會也在漸漸變遷?就像自小移民美國的雅虎創始人楊致遠、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是令華人世界感到驕傲與親切的符號,中國大陸移民形象也有可能被像段永平這樣、已然擁有財富、自信與陽光氣質的新興商人或其他專業人士點滴重塑。

    當然,段永平們對美國(移民)社會的改變還在潛流之中,甚至要隔代才能體現,而2006年年中,段永平代表他的家庭慈善基金在eBay上以62.01萬美元拍下和巴菲特共進午餐機會的消息傳回中國後,卻直接衝撞著中國社會、商界、慈善界的某些觀念。

    這頓飯是巴菲特近幾年每年都會舉行的一個義拍,競拍成功者為這頓飯掏的「飯票」將捐給舊金山一個慈善機構。「有些人說你這頓飯錢怎麼不捐在中國,而捐到外國——誰說這對於我來講是外國?我在這裡生活,我住的地方離我捐的機構開車只要幾十分鐘,這怎麼能叫外國呢?再說難聽一點,我捐哪兒這事兒關你什麼事啊? !」段說。他將在今年5月攜夫人及幾個朋友赴紐約與巴菲特共進午餐。—其實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當面聆聽巴菲特的「耳提面命」,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他前兩年就去奧哈馬參加過哈撒韋的股東大會。

    「又有很多人說你花了這麼多錢劃不划算……我一聽這話就知道和這人談不下去了。我又不是把跟巴菲特吃飯這事當成生意。我就是想給他老人家捧個場,告訴世人他的東西確實有價值。他不是缺這個錢,我也不是為了吃這頓飯,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我為了去他那兒討一個秘方、錦囊妙計,哪天掏出來一看,就能發大財。這都是胡扯。我就是覺得好玩。Just for fun.」

    62萬美元,和世界第二富人的一頓飯,Just for fun?!這話擱在燦爛的加州陽光下、for fun者眾的美國講甚合時宜,可如轉換語境,一放到中國互聯網上,無疑是給國內互聯網上那些焦躁憤怒、批評咒罵的人們心頭火上澆油。可是段永平一副泰然自若的派頭,壓根沒打算去迎合或者安撫什麼社會情緒,他甚至會舉出「我好多年前就 (花錢)跟老虎伍茲打球」的例子來說明他自掏腰包跟巴菲特吃飯不過是他一貫的作派。

    如果說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無形中確實存在一個預設的軌道的話,段永平常常會是那個突然脫離軌道、自行另鋪一條的人。從他1995年突然辭職離開小霸王另創步步高,到他2002年淡出做得好好的步步高跑到美國來只是因為簡單的理由:為了跟妻子、小孩團聚,段永平自陳每個決定都是出於他的本份與本心,並不在乎大多數人是不是也在這麼做、也會這麼做。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他後來的投資。段對《中國企業家》說:「很多人在做投資的時候,很在乎別人怎麼看 (這家公司),滿意不滿意,真正的投資者是不在乎、絕對目中無人的,他眼裡盯的就是這家企業,不看周圍有沒有人買。」

    應該說,段永平認定「自我感受」、「快樂」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並不是美國給他啟的蒙,儘管美國的環境也許強化了他這個觀念。在移居美國之前,在很多場合,段都說過類似的話:「有些外在的東西是外人對你的評價,但你自己是不是感到很快樂?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快樂人生才是最大的財富。我見過太多的例子,很多人是因為有了錢以後變得不快樂了,而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有錢人因為錢而不快樂是很愚蠢的。」不同的是,他那時還沒有突然會從中文裡蹦出句「Just for fun」等英語的口語習慣。

    而真正有意思的是,放棄了在國內商界的奮鬥也放棄了在國內的榮耀與影響力去「追求個人快樂生活」的段永平,幾年之後,所做的事情,無論是投資,還是慈善,竟又成為國內媒體界與商界樂於追逐、探討的題材:他從實業經營轉向投資,怎麼能做到現在看起來還不錯?他判斷公司、決定投資與否的標準在哪裡?慈善與他的投資如何關聯?他做慈善的工具與方式又是什麼?

    當年,段永平那句「敢為天下後」的經營理念曾在中國商界廣為流傳,直到今天,段永平在某些方面仍然如此,相對保守與悲觀——比如他個人對中國企業大膽出手、搞國際化收購這樣的具有先鋒性質的試驗避之惟恐不及;但在另一些方面,他從經營步步高的軌道上脫身而出、令企業平穩過渡,接著又在投資與慈善領域裡初試身手,這一系列嘗試卻讓他把大多數中國「同行」拋在了後面。


    獨立投資者Mr. Duan

    最近一兩年來,在美國某些投資論壇、特別是華人投資者集中的論壇上,有一個名字、或者莫如說是一個ID會被論壇上的人偶爾提及:Mr. Duan,或者Fastisslow。有人會分析Mr. Duan的投資個案;有人則問:嗨,Fastisslow,請問你對最近網易的表現如何看啊?

    如你所知,Mr. Duan和Fastisslow就是段永平(特別是後者,Fastisslow的ID隨著段永平用它來拍下與巴菲特的午餐已變得地球人都知道了)。憑著對網易(NTES)眾所周知的成功投資,以及在中國實業界享有的聲名、比一般投資者更豐富的企業經驗,Mr. Duan在美國一部分個人投資者中頗有名氣,有時甚至有幾分神秘。

    不過,段早兩年前可能還會在雅虎財經留言板或者某個論壇上露露臉,現在他已不怎麼再到網上去回覆、參與討論了。段自己解釋說,以前主要是為了練英語,現在回頭再看原來的一些發言,很多都是寫的錯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其實他應該感謝互聯網。通過網絡、BBS,初來美國的段永平結交了幾個有相近投資理念的朋友,有的後來還在現實中見了面,段承認,「他們對我幫助很大。」

    他的確是全球追隨巴菲特投資哲學浩蕩隊伍中的新兵。段永平接觸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至今不過六年歷史,而且他描述自己選擇與投資企業的手法也相當簡單。

    從1989年到2000年,段永平始終埋首於實業,相繼打造出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品牌,對股票市場從來沒有碰過。「沒有工夫去研究,也沒有什麼興趣,覺得投機氣氛比較濃。」2001年,段永平的美國綠卡突然被批下來這件事對他的生活與事業是一個強烈的轉折暗示。「綠卡是2000年我太太幫我在美國申請的,我以前以為拿到這個東西需要很多很多年,沒想到半年就批下來了。其實我也沒有很好的準備。但怎麼辦呢?批下來了又不能不來,因為在和太太結婚前我就答應過你要嫁我我就去美國,否則人家也不嫁我。不可能讓太太在美國,我在中國,那還要這個家幹什麼?」段永平的妻子是他上世紀80年代末在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認識的校友,1993年到美國攝影界闖蕩,2000年時在美已穩定下來並頗有成就。於是在心理缺乏準備的情況下,2001年年中,段永平拿著綠卡到美國初次「落地」。

    「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將來要在這裡生活的話,我來這裡幹什麼?我也不能整天在家裡呆著。」他想到了投資。但是一開始他很迷惘,對投資這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東西摸不著頭緒,不知道那些操盤手成天在忙什麼。他看了一些講投資的書,裡面講K線圖分析,講漲跌概率,講如何測市,看不懂。這時他看到一本巴菲特談投資的書,裡面說,「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在買這家公司,買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資你看得懂的、被市場低估的公司」,懂了。他覺得這就是在講他當年為什麼會自掏腰包投資步步高的道理,僅僅因為他相信這將成為一家不錯的公司——步步高創立時,他個人在裡面佔了70%多的股份。「我投資任何一家企業應該跟我當年投步步高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從前做步步高投資的同時我自己也在做經營。」

    他說,「其實在看巴菲特之前,這些理念本來就在我腦子裡,只是一看巴菲特也這麼想這麼做,而且靠這個做成了世界第二富人,我有了信心。不然不一定下得了手。你能理解吧?人們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別人的肯定。」

    那時,段永平已在琢磨著能否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廢墟」裡淘金。因為他相信互聯網本身並不是泡沫,「這個東西我們天天在用,怎麼會是泡沫呢?」他刻意跟新浪、搜狐、網易、聯眾這些中國互聯網公司接觸,瞭解情況 (有趣的一個細節是,有一次,時任新浪CEO的王志東帶著茅道林、汪延、曹國偉——後來證明是新浪歷史上的四任CEO——跟他一塊吃飯),也試水性質地買過這幾家門戶的少量股票,但段永平對這些公司的模式與未來還是將信將疑,看不太透。
    
    這時有一天他秘書接到了網易丁磊電話,丁磊說想找段永平聊一下。關於這件事,丁磊曾經在他的一次演講中也提過,2002年網易推出網絡遊戲《大話西遊2》,營銷是塊短板,所以他想中國誰的營銷做得好,他去請教他總可以吧。於是就翻開通訊錄,找到段永平的名片。不過段、丁二人對這件事的時間回憶得不太一致,在段永平記憶中,這是2001年、他買網易股票之前的事。「丁磊不是來找我買股票的,他都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他聽誰說可能我對企業的理解還有些意思,所以來找我。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有一些問題,我比他大十歲,做的時間比他長,是過來人,教教小兄弟,吃個飯喝個茶,對我來說很簡單。」何況段永平也正好想瞭解互聯網,於是兩人很快就見了面。這段時期網易從經營狀況 (2001年全年虧損2.3億元人民幣)、股票價格(掉至1美元以下)到公司形象(美國投資人對其提起訴訟,面臨摘牌危險)全面處於谷底。一番長談之後,聽丁磊說網易要集中兵力搞研發、做網絡遊戲,段永平說,「你們的想法很好啊?如果這個公司像你說的那樣,現在這個價格顯然是不對嘛 !」

    做遊戲機出身的段永平知道遊戲市場有多大。雖然他無法預測網易做網遊一定能掙多少錢,但是「沒有道理比我1995年做小霸王時還少。那時我們就做了差不多以億元計的營業額」。他去查網易的財報,看到網易每股價格只有8毛美金,卻有2塊多的現金。他心裡動了一下。而對於網易面臨的法律風險,「很簡單,付點錢,請幾個律師根據法律規定與以往已判案例來測算一下這個案子如果網易要賠、要摘牌,概率是多大、要賠多少錢。」拿到律師的評測,段永平心裡有譜了。

    這就是他一舉動用兩百萬美元,在每股1美元以下投資網易的開端。網易股票後來一飛衝天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了。在2006年3月經過一拆四的股票分割後,2007年2月份網易的股票價格在20美元左右。而根據2006年11月的SEC文件披露,段永平在網易的個人持股仍有534余萬股,佔4.21%,另有1.81%、234多萬股放在段永平的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名下。

    另一個較成功的投資例子是Amerco (UHAL)。UHAL是美國一家主作拖車租賃的公司,分店遍佈全美各地乃至加拿大,相當有規模。2000年左右,由於這家公司旗下的保險業務進入高風險的風投領域,給這家公司帶來每年1億多美元的損失;此外它還因擴張過度而負債急升。2003年6月,UHAL進入破產保護。就在此前後,段永平以每股3.5美元左右的價格吃進UHAL股票。

    段永平坦承,除了網易,包括UHAL在內的其他好幾支賺錢的股票都是朋友推薦給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段永平自己沒去做功課。「就跟賣產品一樣,做投資也要走訪市場。」除了請會計師與律師來分析公司報告,他自己還特意打電話以及跑到UHAL的店裡去打聽與感受這家公司的業務與服務。段的結論是,這家公司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儘管處在財務困境中,但是UHAL的核心業務仍然清晰,在市場上有穩定的競爭力並且現金流持續充足,只要它斷臂求生,退出高風險的風險投資領域,同時出售部分商業地產,它的財務數字馬上能夠得到改善。

    事態的發展給足了段永平面子。2004年年初,UHAL解除破產保護,其後股價一路上揚,2006年一度沖升過百元關口,現在(2007年2月)則穩定在80多美元以上。

    據段說,他買進的UHAL股票現在還持有三分之二。「光這一家公司,沒仔細算過,可能就賺了七八千萬吧。」

    但是這並不是指他個人賺的錢。事實上,據他說,他個人在這支股票上的投入不多。他指的,是「我們」賺的錢。

    哪個「我們」?段永平承認,在他美國「獨立」投資的後面,實際上有團隊支撐。步步高下面有一個幾十個人的「投資部門」,但是投資用的資金並不是步步高的(他說步步高只買過一支股票,就是萬科 ),不過段不肯說資金具體來源,只表示,他手上可動用的投資資金,除了他個人的,一部分來自步步高投資部門,一部分是他熟識的朋友的賬戶。

    他掰著手指數了一數,「現在我手上替朋友掌管的帳戶數目,有十三四個吧,有大有小。最高峰時還不止這個數。管他們的錢遠比管我自己的錢多。別人都奇怪,我怎麼能管住這麼賬號,記住這麼多密碼。其實我是很隨意的,我不會專門幫他們尋找一支股票,那就累了。我是一看這支股票便宜,忽然想起誰誰誰還有一個賬號在那兒,然後查一查還有多少錢在裡面,就把錢買了這支股票,便扔在那兒。好多賬號我半年都不進去一次。」

    「我經手的賬號還沒有虧過,」他說,其中一些賬號,「最多時候有七八個,給我時是虧的,現在全部都在慢慢往回賺。」

    有的賬號,如果由虧至盈、賺平了,按照相關法律該交所得稅了,段就還給人家;最近,一些資金額比較小的賬號,他也不太愛管了,他覺得做小賬號讓他緊張,小賬號可能意味著人家所有的閒錢都放在這裡,他怕一旦虧錢對人家的影響太大。

    「我只覺得做這東西好玩,好玩的同時還可以幫到別人。大家在一塊兒都開心,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我for fun人家for money。」當然,稍後你可以瞭解到,這也是段永平籌集善款的重要渠道與手段。

    「所以我有時候說『我們』『我們』,『我們』到底是指誰,我也不知道是指誰,就是我們這幫人。加州、德州、西雅圖,甚至國內的朋友,都有。」

    這麼來看,Mr. Duan在一定範圍內被人關注、討論,其投資動向成為某種風向標,並非空穴來風。但是段並不認為有所謂的「圈子」存在,只是少數幾個朋友有時會在一起交流一些信息、或者對某支股票的感覺:有可能得到別人確認,也有可能被人家說服勸阻。

    有一次,段跟朋友們說,他買了一支股票,「但你們別跟啊,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做做董事,知道一家美國上市公司是怎麼運作的。」段的目的達到了,但是他這筆投資也徹底輸掉。一名追蹤Mr. Duan投資的投資者在網上總結道,「只有死人才不會犯錯」。 同樣是低谷公司、面臨破產絕境的公司,UHAL、網易,段永平投對了;Fresh Choice,投錯了。

    Fresh Choice是一家曾掛牌納斯達克的美國餐飲公司,在其發展的頂峰時期,它在加州、華盛頓州和德州共擁有58家連鎖飯館,尤其在加州有一定市場影響力。2003年10月,該公司發佈公告稱,段永平成為該公司七名董事之一。在此前半年時間內,來美國剛定居不久的段永平陸續購入這家公司104萬股,成為該上市公司最大股東,佔27%左右。

    段永平入股時,這家公司的經營情況與股價已處頹勢,且負有較高的債務。但是段永平注意到在每股1.5美元的股票下面,還有6、7毛錢的現金流。「我想兩年就回本了,這麼便宜的事情為什麼不干呀。」於是吃進,成為第一股東,並且要求成為董事。但段永平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進去之後,發現語言的障礙使他根本沒有辦法和其他董事、管理層順暢、自如地溝通。「他們有些舉動,比如繼續擴張、給產品漲價,我做產品這麼多年,明知道是錯的,是非常愚蠢的快速自殺,當場即會陣亡,但我也說不上話,完全影響不到董事會的決策,何況有些決策是在我進去之前他們就定好的。」在管理層錯誤的指揮下,Fresh Choice的營業額急速下跌,短短幾個月內,現金流由正變負。公司最終破產、換股東、摘牌。

    段永平承認這是他到美國後一樁典型的失敗投資。當然,一百多萬美元的損失對他來說尚可承受,「我捐錢都不止捐這個數目」。他說他對這樁投資的期望本來也不是放在賺錢上,而只是想進入一個五臟俱全的「麻雀」看看美國公司到底怎麼運作的。「算是交的學費。因為我投資的規模都比較大,如果對美國上市公司完全沒有概念那就比較盲目和危險了。」他從這個案子中得到的體會是公司好壞不但跟經營層而且跟董事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決策投資的時候得關注董事的背景以及他們的決策治理風格。此外,「我還賺到的一點就是看到了美國公司破產的運作過程,這一點他們挺讓我佩服的。中國公司如果要面臨破產一定是『潰敗』,但他們的破產從頭到尾非常有序,也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經營。」

    進入公司做董事,是段永平參照巴菲特做法的一次嘗試,這樣可以近距離觀察甚至介入公司決策管理中。但是內部人的身份對於靈活買賣股票是個制約,「做董事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不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所以段永平對再去出任某家公司董事有所顧忌。「目前為止,我一家公司的董事都沒有做,但以後很難講。現在有一家美國上市公司在請我……有可能吧。」


    「我是這樣做投資的」

    步步高的投資小分隊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泡在網上玩遊戲,玩網易的遊戲以及競爭對手的遊戲。「中國網民現在流行什麼遊戲,遊戲公司將要推出什麼遊戲,遊戲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每家公司怎麼處理這些問題,是急功近利的還是比較長遠的做法,我們的人全知道,能看出每家公司非常非常多的問題。」段永平說。

    段永平自己也玩。他每天花在遊戲上的時間至少兩個小時。他七八歲的兒子很佩服他爸爸很會玩遊戲,一看爸爸在玩,就說「我也要玩」,聽到的回答往往是「爸爸在工作」。段笑著說,我兒子到現在都沒搞清楚「為什麼爸爸玩遊戲就是工作,我玩遊戲就不是」。

    「但我就是這樣做投資的。」

    投機,我也不是沒有過,但就是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討論股票,我都要跟人說清楚,是討論投機還是投資?是for fun還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沒有什麼可討論的,買你喜歡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會把房子賣了扛著錢去拉斯維加斯。我曾經在郵輪上用兩百塊錢玩了三個晚上,賺了兩千塊錢。如果你作為投資的故事來講,三天翻了十倍,這叫什麼故事?!但你敢拿幾百萬這麼賭嗎?不敢。所以投資是另外的講法。

    我從頭到尾真正投資過的公司最多五六家,賣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韋一千多億美元市值,也才投十來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絕對的集中。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做投資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來自馬克恩的「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就是這家企業The Whole Life能夠賺的錢折現到今天,價格就是現在市場表現出來的那個過高或者過低的玩意兒。怎麼去評估一家企業是否被低估,團隊我認為當然是重要的,還要看你這個公司有沒有很好的文化,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文化。沃倫‧巴菲特曾經向股東推薦了幾本書,有一本書是《傑克‧韋爾奇自傳》,你去看那本書,你會發現韋爾奇對企業的文化問題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巴菲特對此也很在乎。他不是像有的人說的只看財報。只看財報只會看到一個公司的歷史。我從不看財報,至少不讀得那麼細。但是我找專業人士看,別人看完以後給我一個結論,對我來講就OK了。但是我在乎利潤、成本這些數據裡面到底是由哪些東西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實反映的東西是什麼。而且你要把數據連續幾個季度甚至幾年來看,你跟蹤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說謊還是說真話。好多公司看起來賺很多錢,現金流卻一直在減少。那就有危險了。其實這些巴菲特早說過,人們都知道,但是投資的時候就會糊塗。很多人管他們自己叫投資,我卻說他們只是for fun,他們很在乎別人滿不滿意(這家公司),真正的投資者絕對是「目中無人」的,腦子裡盯的就是這個企業,他不看周圍有沒有人買,他最好希望別人都不買。同樣,如果我做一個上市公司,我也不理(華爾街)他們,我該幹嗎幹嗎,股價高低跟我沒有關係的。所以我買公司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大的鑑別因素就是,這家公司的行為跟華爾街對他的影響有多大的關聯度?如果關聯度越大,我買他的機會就越低。華爾街沒什麼錯,華爾街永遠是對的,它永遠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如果自己沒了主見,你要聽華爾街的,你就亂了。

    我的邏輯就是巴菲特的邏輯,原則上沒有什麼差異。差異是他熟悉的行業不等於是我熟悉的行業,所以他投的股票不等於是我要投的。去年他投了一家公司,我看了半天都沒有看懂,果然,他投了以後,那支股票可能漲了50%、60%。人家問我是否著急,我說不著急。為什麼?因為這不是我能賺到的錢。反過來講,比如我投網易這樣的公司,這也不是他能夠賺得到錢。再比如Google,巴菲特也沒買。因為他對這個生意不瞭解,不瞭解沒有賺到錢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好後悔的。如果你不瞭解也敢投,第一你也守不了那麼久,80塊買的,可能100塊、120塊也就賣了,其實你也賺不了錢;其次如果你四處這麼做,可能早就虧光了。正因為沒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和企業身上賺到錢,說明你犯的錯誤少。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資,好像行業根本不搭界,但是對我來說是相關的,就是因為我能夠搞懂它,知道管理層是否在胡說八道,企業是否有一個好的機制,競爭對手是否比他強很多,三五年內他會勝出對手的地方在哪裡……無非就是這些東西。看懂了,你就投。比如我也曾賺過鬆下股票的錢,7塊錢買的,漲到20多塊賣了,放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就是因為我是做這行,我做企業的很多理念來自於松下,我也拜訪過他們公司,也知道他們的缺點和優點,覺得這個公司不可能再低於7塊了,而20塊讓我覺得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所以,你作的投資都是跟你過去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你能搞懂的東西有很大的關係。你的判斷跟市場主流判斷沒有關係,兩者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我判斷的是它的未來,而市場是要等企業情況好了才會把價格體現出來。

    成長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投資的定義在我來講就是擁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簡單的概念就是「擁有」。假設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賺一塊,今年賺兩塊錢,成長率百分之百,有人說明年可能還會再漲。後年呢?後年不知道。你如果是你自己的錢,把這家公司買下來,你會買嗎?你說只要後面有人買我的股票,你就會買。這就叫投機。對於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我有一個最簡單的衡量辦法,我沒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這麼講過,就是以現在這樣的價格,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個上市公司你還買不買?如果你決定還買,這就叫投資;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買了,這就叫投機。就像我當時買網易我為什麼能夠在那個價格買到 (那麼多量),因為NASDAQ有個規定,一塊錢以下的股票超過多少時間就會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股票賣出來。在一塊錢以下就賣了。因為他們怕下市。你知道我為什麼不怕呢?這就是我投資的道理。我買它跟它上不上市無關,它價格低於價值我就會買。步步高就沒有上過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賣了,這沒道理啊,很荒唐,你說我創立公司後只是因為它不上市就賣了,那我開公司幹嘛?

    這些確實是我骨子裡的東西。

    但是很有意思,我現在只投上市公司,因為投上市公司是我去「找」別人,我要非上市公司也投,有很多人來找我,我嫌煩。我現在不是一個職業的投資人,我不願意別人來煩我。


    New Money

    「投資是我的愛好,慈善才是我的工作」這句話,段永平2006年年中回國時已數次向媒體表白過。「愛好」,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是種可有可無、聊以遣懷的東西。但實際上他的投資與慈善密不可分。

    2005年,段永平和妻子劉昕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如果從2002年年底正式移居美國來算,2005年是段永平到美國來的第三年。

    「2005年,我覺得自己想清楚了。」段把他擁有的一些股票捐到這個基金裡,基金的主要慈善方向是教育領域。但他不肯透露這個基金總值多大。僅從網易和九城數碼(NINE)這兩家段永平持股的公司文件顯示,Enlight Foundation在裡面均有一定股份,在兩家公司的持股價值加起來,現在超過5300萬美元。

    在加州,個人所得稅裡含聯邦稅和加州州稅(如果年收入超過百萬還要加一個百分點的富人稅),加起來就是45%;如果是長期資本收益所得,即超過一年的投資收益,聯邦稅可降至15%,但加上州稅也還是有25%。而如果把股票直接捐給慈善基金或者組織,最多只用交2%。

    除了稅制的刺激,段永平說他眼看著這錢越來越多地積在手裡,怎麼想怎麼覺得是一個禍害、一個麻煩。「我和我太太的觀點都差不多,錢不能都留給小孩。作為家長來講,給小孩最大的支持就是要讓他有一個足夠受教育的條件,如果再有條件備用,就希望他萬一不慎的時候,他不至於窮困潦倒。但實際上這些錢都需要得都很少。」段的兒子快八歲,女兒還不到五歲。他有時會想,他本人固然是那種「誰要給我一堆錢,同時我就變得不開心」的人,認為「賺錢本身才是有樂趣的」,但他兒子將來長大了會不會想「爸爸是不是對我不好,為什麼不給我錢」?所以他從現在就在給他兒子講一些道理。「我這一生從企業的成長、投資的過程中享受到很多樂趣,給小孩留下一堆錢只會剝奪他將來的樂趣,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去賺。」

    「『老中』總是想奮鬥一輩子是為了兒子,老美在這一點上相對想得開一些。」段永平說,「其實我們碰到『錢』的時間也不長,用英語講是new money, 不是old money,所以對『錢』的理解也不一定很深刻,但基本的認識,已形成了。」

    從網易和九城的情況來看,段永平捐給Enlight Foundation的股份均為他個人名下股份的40%-50%,也就是說段把自己最初在這兩家公司的股權大致捐了三分之一出去。

    「我覺得做慈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就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要說什麼偉大的貢獻、榜樣,純屬胡扯,我從來沒想過要給誰做榜樣。」

    只要自己心裡想通,捐很容易,但慈善之難最難在怎麼讓基金有效率地長期運轉下去。照有關法律規定,慈善基金成立後,每年必須以基金價值的一定比例把錢捐出去。「現在我跟我太太的任務就是一年至少要捐出去上百萬美元,否則就要從基金裡打稅,交給國家。我現在是替政府保管這筆錢,替政府賺錢,替政府花錢。所以為什麼我說慈善是我的工作,的確比較痛苦。」段羨慕巴菲特,可以一次性地捐給蓋茨名下基金,讓蓋茨去運作,關於錢的運作效率,這個世上還有誰比世界首富更讓巴菲特信任的呢?「但是我來的時間比較短,我還找不到一個人把錢全部交給他讓他去打理,如果能找到這麼一個人,像我把步步高交給弟兄們一樣,我就比較瀟灑了。」

    拍下巴菲特午餐機會的62萬美元,是Enlight Foundation掏的;段永平所居住地區的學區、醫院,有Enlight Foundation的捐贈;段永平和丁磊聯合向斯坦福大學捐建一個總值400萬美元的基金,幫助那些從中國大陸來、需要資金援助的一年級學生,有Enlight Foundation的一份;段丁二人再度聯手向浙江大學捐贈的4000萬美元,分別是丁磊個人的1000萬、Enlight Foundation及段永平募集到的資金共3000萬。接下來,Enlight Foundation還將向段永平父母從前工作的單位做一筆圖書館捐贈。

    和段永平相比,丁磊是中國的new new money。他的財富乾淨、陽光,個人時有醒目的散財之舉卻相當低調。他跟段永平熟了後,知道段在慈善方面有一些想法,便跟他說,要有什麼好的想法和項目,他願意一起做。段永平說,「丁磊也是覺得錢留給自己沒有用,他不是一個顯擺和奢侈的人。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找慈善項目,所以我一般找來,我投,他也投。」

    段永平的慈善不是從到了美國之後才開始的,但是到了美國、自己建立了慈善基金後,他才體會到兩個國家的慈善環境的懸殊之別。

    他講了一個細節。在eBay上拍下巴菲特午餐機會後,他不期然地通過eBay賬號收到數封陌生美國人的郵件,信裡大致都是一個意思,他們知道這筆錢將捐給舊金山葛萊德慈善機構,他們特此向Fasstisslow表示感謝。這些人一個也不認識段永平,看上去和葛萊德似乎也沒什麼關係。段永平覺得有點感動,更加吃驚。他想起在國內捐錢的數次經歷,「有時被人看成怪物,別人要麼是很懷疑的態度、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謝謝,要麼是錢捐出去後最後怎麼花的也沒人告訴你,要麼是他請你吃鮑魚海參住總統套房顯得比你捐錢的人還大方……」總之,「閒言碎語比較多,捐一處錢後大家老討論你該不該捐這個、為什麼不捐那個?」

    段永平對此很不以為然,「作為捐錢的人,我沒有辦法知道哪個去處是更好、更合理的,我只能把錢投到自己能看到、感覺到被需要的地方。為什麼人們總愛評價別人慈善該不該、捐多捐少,卻很少因此而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可能為比自己更加窮困的人做點什麼呢?」段永平說,「慈善這個東西,確實要有很多年文化(滋養),才能做起來自然。」

    其次,從操作上,中國社會沒有建立起推動慈善事業、與慈善事業相呼應的配套政策。Enlight Foundation這種股權性質的家庭慈善基金模式,是斷然難移植到中國來的。比如,通過美國資本市場上一些金融工具的運用(比如期權交易),Enlight Foundation不用出售旗下股權亦能獲取現金,從而有錢可捐,這在中國目前根本做不到。在此可以提到,段作善事的另一個資金來源,就是上文提到過的,他替朋友作義務投資的那十幾個賬戶。是的,是義務,在接管之前段永平就聲明:「你別管我買賣,也別著急,別問我,輸贏都是你的」,但是有一個要求,「賺了錢後你不能把錢都自己吞了,到時候得拿出一部分來作善款。」善款比例沒有硬性要求,但大概是賺到錢的15%-20%。段永平笑著說,「雖然拿錢很心疼,但是他們大致都拿出來了,有些人賺了錢高興了還會多拿一點。其實最後你要說不捐怎麼辦,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錢在你的賬上。」「所以為什麼有時是我『籌集』善款呢,就是這個意思。」

    段永平當然不是巴菲特。所謂的「段菲特」稱呼,既低估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上市公司投資模型與技巧的複雜程度,也掩蓋與模糊了段永平的個性與偏好。國內投資界有人評價道,「段永平對巴菲特只是局部的學習」;還有人說,「目前看來,段永平做得不錯。但他還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要知道,巴菲特的成功是讓每股淨資產在40年裡保持了年均22%以上的增長速度。而段永平目前的成功會不會有偶然性、週期性呢?」

    段永平自己說,「我這五年肯定要比巴菲特的增長率高得多,幾乎每支股票的複合增長率都有十幾二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是這不等於我水平比他高。」看上去,他心裡清楚,無論是投資還是慈善,他都有太長的路要走。要不然,他怎麼會想著將借與巴菲特午餐的機會問他這樣的問題:「你40多歲時,當你有很多錢卻沒有投資目標,或者當你找到目標手裡又沒有錢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心情?」段特意強調,他不是想問巴菲特會怎麼辦(誰都知道這沒法辦!),他是想問巴菲特40歲時的「心情」。這會把這個77歲的老人牽到怎樣的回憶裡?段永平是想以此得到什麼共鳴和確認嗎?就像他六年前因為看到巴菲特的成功經歷,才敢確信自己的投資觀一樣?

    最後,你是不是還想知道一點段永平未被大加披露的投資消息呢?可以告訴一點:一個是上文提到過的九城數碼(NINE),一個是他逆巴菲特意見而行買入了一支「航空股」。目前來看,前者走勢不甚明朗,而後者價格在他買入的兩年內又是增長近十倍。可是無論哪個,都不能因為是段永平投了所以成為你也出手的理由。段表述過類似的意思,無論是投資還是慈善,他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願望,「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外,在某次演講上,曾經有人問他對在座有何忠告,他說:「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享受生活』,那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中國企業家》記者丁偉、何斌對本文亦有貢獻)

 

影子總裁

     何伊凡

    段永平的赴美似乎對步步高沒有任何影響,這家公司形成了中國民營企業中難得一見的系統支撐能力,但段實際上仍通過虛擬的方式影響著步步高的未來

  「負責人當然是段總。」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辦公室的一位女職員有些愕然地說。

    儘管段永平身處大洋彼岸,對他在步步高地位的質疑仍很容易引起敏感反應。「阿段遠離總部,但卻在決策中心,他決斷力很強,許多新品開發都是他的思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步步高前高管評價。

    但是,段堅持認為「自己在哪裡,對公司沒有任何影響」。步步高分成通信、電教、視聽三家專業公司,各子公司之間獨立運營,與段之間沒有任何層級,總公司層面有統一的銷售中心,但沒有研發中心,段對公司的控制通過董事會實現。通信設備公司成立最早,前身是建於1995年的步步高電話機廠,目前其與僑興、TCL、德賽、泰豐並稱「中國無繩電話五虎」,現任總經理為沈煒。國內復讀機最早由步步高推出,之後其業務拓展到電子詞典等領域,成為教育電子公司,由黃一禾負責。與電教類產品不同,步步高在視聽產品上走了一條「後發制人」的路線,1997年進入VCD行業時前面已經排了200多位競爭對手,當時「阿段說要『敢為人後』」,上文中的離職高管回憶。目前該子公司已成為國內影碟機龍頭企業之一,掌舵者為陳明永。

    沈煒、黃一禾與陳明永都是步步高老將,陳更曾追隨段永平多年,段兼任總經理職務時陳是其助理。段永平名片上目前沒有總經理頭銜,而步步高也未任命新的總經理,據其營銷部門一位負責人透露,陳現任步步高副總經理,「有些問題也可以請示他」。

    「我現在就相當於一個免費的『高級顧問』」段永平告訴《中國企業家》,「賣什麼產品,定什麼價格,賣到哪個國家,都不是我關心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上市,或者要改賣牛奶,或者說要改做房地產了,這些改變方向的問題,我才會深度介入。」之前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段還曾經說:「我的企業家生命已經結束。」

    此說法得到了步步高內部人士的佐證,上文中的營銷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段最近一次回來,沒有聽到他在公司談任何戰略、產品之類的話題,全部都在講文化、價值觀。段特別強調 「做企業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本分」。「企業不要什麼錢都賺,不要什麼事都做,這就是本分。」他還重提了「敢為天下後」的理論,「咱們實力本來就不強,很難跟世界級的大公司相比,因此,先看國外大企業做什麼產品,而且要看它什麼產品好賣,然後再做什麼,這樣成功的機率要大得多。先與後是相對的,這只是競爭的開始。」

    段甚至不鼓勵下屬寫工作匯報,其在公司常說:「花那麼多時間在那裡幹嘛?做的怎樣還不是很容易看到?」

    在段的概念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放權」的過程,「五六年前我就不在一線做了,準確地講,步步高從開始就沒有真正的CEO,每個部門都有成熟的人具體管理,他們也都是創始人」,段說,拿到綠卡後他並未請同事吃飯,「沒有任何『道別』的情緒,也可以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赴美之前,段正平每一季度都回去看看,慢慢就變成兩個季度回國一次。

    上文中提到的離職高管認為,當年從「小霸王」出走,對段永平頗有觸動,影響步步高形成現在的管理架構。「步步高具有民營企業難得一見的系統支撐能力,但與外企不同,它不講求通過整套標準化規則來控制過程,而是通過彼此的信任和利益鏈來達到目標。」

    段被外界所知的第一役始自「小霸王」,他將中山市怡華集團旗下這一品牌從負債纍纍做到產值逾10億,卻在1995年事業如日中天時放棄高薪離開,主要原因是沒有自己的股份。同年他在東莞成立步步高,幾乎所有中層管理人員都入了股。段最初持有70%左右的股份,他想稀釋自己的股權,而多數員工沒有足夠現金,於是他就借錢給員工,然後要員工以股份的利潤,或者股份增長的股息償還,「現在步步高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業,而是大家的事業,所以我可以放心地去打高爾夫。」

    創業11年,步步高發展思路似無重大變化,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這是一家「樸素」的公司,「提及步步高,很可能馬上聯想到『標王』,聯想到張惠妹、李連杰、周星馳、蔡依林、施瓦辛格這些大眾明星,然而儘管始終延續對產品的強勢推廣,實際上步步高相當低調,你也看不到其在商業上有耀眼動作,它並不認為做大就是做好。」

    「樸素」的步步高在其三塊業務特定類別中都穩坐行業前三,例如通訊產品中的固定電話,電教產品中的復讀機,視聽產品中的DVD。但是,它並不總能踏准市場的最強節奏,例如在手機、電子詞典、MP3等領域,或者遭遇專業廠家強勢阻擊,或者面對家電、IT業大佬品牌拓展壓力,段所青睞的「後發制人」尚未發揮威力。

    因此,當OPPO這個伴隨著超級女聲鋪天蓋地而來的新IT品牌爆出血統後,外界紛紛將其解讀為步步高轉型之作。「OPPO和步步高雖然有很多關聯,但在法律上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公司,就如同凌志和豐田的關係差不多。」OPPO誕生至少經歷了5年醞釀期,段說自己很少插手這件事,都是步步高其他同事在運作,但這仍是令他興奮的話題。

    段永平將OPPO定位為全球性品牌,設計工作由荷蘭公司完成,希望能夠更加歐化,介以與步步高區分。OPPO在美國僅賣高端DVD,銷售通過網絡完成,在中國則主要賣MP3,渠道與步步高有很多重疊。「你看」,他指著窗外說,「每天都成車地往外送,每月在美國可以賣1萬台左右。」但OPPO是否由步步高或其他國內公司代工,段並沒有提及。

    他計劃用5年-10年樹立這個新品牌,「我做什麼事情都是慢慢來」,他略帶慵懶地說。

    「阿段是一個把激情隱藏在從容後面的人,5年之內,步步高缺了任何人都仍會平穩發展,包括他,但如果他真正意義上的『離開』,5年之後,他對這家公司的重要性才會令人懷念。」上文中的步步高離職高管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cetony 的頭像
    acetony

    飛翔的天空

    ace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